利通区纪委
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让梨推枣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4-11-29 09:22:45

  让梨推枣包含两个成语典故,分别出自《后汉书》与《南史》,让梨主人公为汉代孔融,与诸兄食梨时,他主动取小梨,并称“我小儿,法当取小者。”推枣是指南朝王泰,祖母散枣栗于床,孙侄们皆竞取,唯独王泰不取,别人问之,其答道:“不取,自当得赐。”古人将两个故事整合成一个成语,提炼出一个“让”字,折射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。

  让,形声字,为讓的简化字,从言襄声。言,与言论有关,襄,指头顶容器的人,造字本义是附议,延伸为谦逊、客气、不争之意。值得一提的是,让字最初还有相责备这层含义,在漫长演化中,各类典籍更多地将让与礼仪相关联,后来让的意思只保存谦让、礼让等。从这个角度说,让是一种尊重,是一种理解,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关怀和仁爱。

  让德含有“礼”的思想。《左传》载,“让,德之基也。”“让,礼之主也。”将让德摆到重要位置,视作一种高尚的情操。《史记》中记述了泰伯“让”的故事,说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,长子泰伯、次子仲雍、三子季历。季历有子即是姬昌,深得古公看重。按照氏族传长不传幼的礼法传统,王位只能由泰伯继承,泰伯为了顺应父亲的心愿与氏族的长远,主动携仲雍远离西岐,使季历、姬昌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,为大周王室的千秋大业奠定基础。孔子称赞他“可谓至德也已矣”。

  辞让来自对名利的不争,对公心的秉持。蔺相如面对老将廉颇的咄咄逼人,选择退让一时,这不是畏惧廉颇勇猛,而是以国家之急为先、以私仇为后,凭将相之和来抵御秦兵入侵。鲍叔牙陪同齐桓公历经磨难,当面对封相之机时,却坚定地推荐了管仲,他明白管仲为相更有益于齐国强大。让者,礼之实,礼者,让之文。真正的贤者君子不贪名利,不争权夺利,坦荡让出的也绝非虚名薄利,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大格局、大智慧、大境界。

  《字汇》称,“先人后己谓之让”。一个让字,体现着克己为人,彰显着顾全大局,带动着团结一致,诠释着和谐共赢。东汉时,有名太学博士叫甄宇,在腊月三十那天,朝廷赐予每名博士一只羊,有人因大小肥瘦争个不停,而甄宇却率先挑出了那只最小最瘦的羊,见他如此自律谦让,其他人面红耳赤,很快在谦让中完成了分羊,并送其美名为“瘦羊博士”。当利益来临,如何不为所惑所迷所诱,“不争”就是“不欲”的一种直观表现,考验的是对物欲的节制与淡泊,同时也检验着对精神层面上的笃定与追求。

  让并不是放弃原则,而是有所让有所不让,道义当头自应“当仁不让”。《论语》记载:“子曰:民之于仁也,甚于水火。水火,吾见蹈而死者矣,未见蹈仁而死者也。子曰:当仁,不让于师。”就是告诉仁人志士,当遇到义不容辞的事情,必须秉持信念、挺身而出,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更大的责任。

  让与不让,体现的是廉心与公心。

  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”一个让字,让六尺巷的典故传为佳话。小到待人接物,大到治国理政,让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,也是化解矛盾、促进和谐的有效法宝,我们需要在日常点滴中将它发扬光大。(蒋鹏飞)

>>><<<